imToken钱包APP|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_百度百科
新浪潮(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法国电影新浪潮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中文名法国电影新浪潮外文名The French New Wave事件时间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事件地点欧洲代表作品《四百击》《筋疲力尽》目录1信息简介2诞生背景3历史演变4表现手法5拍摄主题6主要成员7人物经历8主要特征9相互区别10代表作品11主要影响信息简介播报编辑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的电影人经常在电影期刊《电影手册》上撰文攻击当时颇有声望的电影导演。例如,特吕弗就写道:“对于改编来讲,我只承认由电影人所写的剧本的价值,奥瑞茨与巴斯特(当时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实质上只是文学家,我在此谴责他们低估电影的傲慢态度。”让-吕克·戈达尔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21位当时的重要导演,指出“他们的镜头运动如此笨拙,影片主题十分拙劣,演员表演呆板,对话缺乏意义,总之,他们不知道如何创作电影,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弗朗索瓦·特吕弗、戈达尔,以及克劳德·夏布洛尔、埃里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一起推崇几个被认为已经过时的导演如让·雷诺阿、麦克斯·奥菲尔斯,以及非通俗路线的罗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等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评论家在攻击当时法国的电影制度时,并不觉得与欣赏好莱坞的商业影片之间有什么矛盾。《电影手册》派的这些年轻造反派认为,美国电影中的这些作者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因为每一位作者导演都会尝试在大量生产的制片制度中,在类型片上留下个人特殊的印记。从好莱坞的历史沿革来看,霍华德·霍克斯、奥托·普雷明格、塞缪尔·富勒、文森特·明柰利、尼古拉斯·雷伊、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等人,绝非艺术匠人可比,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用特吕弗的话来讲:“没有所谓的作品,只有作者。”戈达尔后来表示:“我们的成功体现在一个重要原则被认可,这就是像希区柯克的影片被承认为与阿拉贡所写的书一样重要。电影作者们应当感谢我们,使他们最终能够进入艺术史的殿堂。”的确,这些批评家极力推崇的许多好莱坞导演至今仍然赢得人们的称颂和赞扬。但是,光写评论并不能满足这些年轻人,他们转而自己动手拍摄电影。通过向朋友借钱和实景拍摄等方法,他们开始拍摄短片,到了1959年他们的作品已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这一年,里维特拍摄《巴黎属于我们》,戈达尔拍摄了《筋疲力尽》,夏布洛尔拍摄了第二部剧情片《表兄弟》,这一年的四月,特吕弗的《四百下》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大奖。这批精力充沛的年轻导演被新闻记者们称之为“新浪潮”,他们的成果不断涌现。上面提到的五位导演在1959至1966年之间,总共拍摄了32部剧情片,其中,戈达尔和夏布洛尔各自拍摄了11部之多。数量如此众多的作品,其间的差异不言而喻,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它们之间的叙事形式和电影风格如此类似,明显地形成一股新浪潮运动。新浪潮电影最明显的创新标志是它们不拘一格的外表。对于那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暗的灯光和场面。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筋疲力尽电影在《筋疲力尽》中,摄影师甚至坐在轮椅上跟随主角,跟拍他走进旅行社办公室的一系列复杂镜头。新浪潮电影另一个最重要的特性是偶发的幽默感。这批年轻导演存心要拿电影这个媒体来开玩笑。例如在戈达尔的《法外之徒》中,三个主角决定要安静一会儿,结果,戈达尔就真正尽职尽责地“关闭”了所有声音。在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师》中,有一个主角发誓他决不撒谎,“如果我撒谎,我妈就当场死掉。”特吕弗就立刻接了一位老妇当场猝倒的镜头。但是,大部分的幽默还是体现在借鉴其他影片时的复杂寓意上。不管是借鉴欧洲电影还是好莱坞电影,都表达了对作者导演的敬意。戈达尔的影片中人物常涉及到《荒漠怪客》(尼古拉斯·雷伊的作品),《魂断情天》(米纳利的作品)和《朗基先生的罪行》(让·雷诺阿的作品)。在《卡宾枪》中,戈达尔甚至模仿卢米埃尔,以后在《赖活》中,他还“引述”了《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的一段对白。夏布洛尔则在自己的影片中经常提到希区柯克。而特吕弗的《野孩子》中的一段,甚至还重拍了卢米埃尔的短片(图12.34)。不过,有些地方变成了真正在开玩笑,比如新浪潮的重要演员让-克劳德·柏莱利和珍妮·摩露在《四百下》中跑龙套,还有戈达尔影片中的主人公甚至在影片中提到“Ariz。naJaces”(《朗基先生的罪行》与《朱尔与吉姆》中主角的名字的拼合)。新浪潮的导演们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多少减轻一些拍片和观影时的一本正经的气氛。新浪潮电影还进一步推进了自新现实主义电影以来在情节结构方面所做的实验。总体上讲,影片的因果关系相当松散。《巴黎属于我们》中真的有政治阴谋在进行吗?为什么《赖活》中的妮娜在片尾被人枪杀了?《枪击钢琴师》中主角的哥哥在街上偶然碰到一个行人,即使这个行人与影片的剧情并无关系,导演仍然让他在影片中讲了一大段关于他婚姻上存在的问题。更有甚者,影片中的主人公常常缺乏明确的目标,人物整天四处漫游,突然间介入某一事件,花费很多时间在咖啡馆里聊天,或者去看电影。此外,新浪潮电影叙事常常突然变换,有意拿观众的期待来开玩笑。《枪击钢琴师》中,当两个绑匪绑架了男主人公与他的女友后,四个人在途中竟然一起诙谐地讨论起性的话题。不连贯的剪辑更是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连贯性,这种趋势在戈达尔的跳接中达到了顶点。或许新浪潮电影最重要的特性,体现在它通常都具有不明确的结尾。我们已经在《筋疲力尽》中看到了这一点。在《四百下》中,最后一个镜头是安托万向大海跑去,当他奔跑时,特吕弗的镜头始终跟随并且使画面定格,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洛尔的影片《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批导演所持的批评态度,法国电影工业却并不以敌对态度来对待新浪潮运动。1947—1957年间是法国电影业最好过的10年,政府以增加配额方式支持电影工业,银行也大量投资支持拍片,而且国际间的跨国合作制片也方兴未艾。但是,在1957年整个电影业却急剧滑坡,主要原因是电视更加普及。到了1959年,电影工业出现了危机,新浪潮电影的制片方式如低成本和独立制片等,似乎为此提供了解决办法。新浪潮导演比起过去的导演来,能够以更快速更便宜的方式拍片,尤其是这批年轻的导演们彼此之间相互帮助,通过联盟来减少了财务危机。因此,整个法国电影工业是以发行、放映,甚至以协助制片的方式来支持新浪潮运动。事实上,到了1964年,虽然新浪潮导演都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我们可以说他们已被纳入整个法国电影工业里。戈达尔为主要的商业制片人卡洛·庞蒂拍摄了《轻蔑》(1963),特吕弗替环球公司在英国拍摄了《华氏451度》(1966),而夏布洛尔则转而拍摄詹姆斯邦德的系列惊险片。要确定新浪潮运动结束的准确时间是困难的,但是大多数电影史学家均选择1964年作为结束,因为新浪潮的形式与风格已经开始被广泛地模仿(例如,被托尼·瑞查德森在他于1963年拍摄的英语片《汤姆·琼斯》中被模仿)。当然,在1968年之后,法国内部的政治动荡也强烈地改变了各个导演之间的关系。夏布洛尔、特吕弗,以及罗麦尔等人更加坚定的深入了法国电影工业。戈达尔在瑞士建立了一个专门拍摄实验电影与录像带的制片厂,而里维特开始创作十分复杂冗长的长篇电影(如有一部影片的原始版本有12小时之长)。到了80年代中期,特吕弗已经去世,夏布洛尔的影片在法国之外已不常见,里维特的作品更加神秘,罗麦尔则继续拍摄关于上流社会虚假爱情的讽刺影片并因此而获得国际赞誉,如《沙滩上的宝莲》(1982)与《月圆之夜》(1984)。戈达尔仍在拍摄毁誉参半的作品如《激情》(1981),以及颇受争论的关于旧约与新约的圣经故事《万福玛丽亚》(1983),1990年他拍摄了一部类似于传统“优雅电影”的影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部影片的片名就叫《新浪潮》,但这部影片与新浪潮运动本身却并无关系。回顾新浪潮运动,它不仅产生了许多原创性高、有价值的影片,同时也证明了沉寂的电影工业,可以由一批有才气并有进取精神的年轻人,仅仅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并通过不懈努力而使其大为改观。诞生背景播报编辑法国电影新浪潮“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右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开始感到失望。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当时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历史演变播报编辑50年代中期,统治法国影坛的是相当老化的摄影棚影片,大部改编自19世纪小说,弗朗索瓦·特吕弗正面批判这种优质电影,从而引发大论战。既然反对编剧的电影,反对建立在各部门娴熟技能之上的优质电影,特吕弗推崇的是导演的重要性。他最喜欢的作者是让·雷诺阿、罗伯特·布列松、萨沙·基特里、雅克·塔蒂、麦克斯·奥菲尔斯、雅克·贝克、罗杰·林哈特或让·谷克多。稍后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确的表达出另一种电影,更轻灵生动,用新摄影机在大街小巷拍摄,不再在设影棚中拍摄。新浪潮现象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从巴西到波兰,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电影。表现手法播报编辑“新浪潮”的特吕弗等人都没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对电影的认识和学习,是通过在法国电影资料馆里看片得来的。他们在还不懂得应该怎样拍片的时候,已经从那些坏电影中懂得了不应该怎么拍片。特别是他们所反抗的那种“优质电影”,那种靠巨额投资,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导演资历为主的制片,靠大量采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及影片制作周期长等等。在他们看来这与好莱坞在制作上毫无两样。“新浪潮”提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戈达尔大声疾呼:“拍电影,就是写作”。特吕弗宣称:“应当以另一种精神来拍另一种事物,应当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应当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当他们自己拿到了摄影机之后,他们采取了与“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靠很少的经费、选择非职业演员、以导演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采用实景拍摄,靠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所以人们说:“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筋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费德里科·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拍摄主题播报编辑法国电影新浪潮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筋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主要成员播报编辑新浪潮的历史特点就是它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影评人们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导演。这些年轻的作者是在影迷俱乐部开始喜欢上电影的。其主要成员以前是电影评论人,都来自封面黄色的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由安德烈·巴赞和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于1951年创办。在拍摄长片和短片之前,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都曾为杂志写作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人物经历播报编辑阿涅斯·瓦尔达阿涅斯·瓦尔达长期以来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誉。1956年,阿涅斯·瓦尔达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数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到北京进行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主要特征播报编辑“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相互区别播报编辑法国电影新浪潮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3.在年龄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代表作品播报编辑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埃里克·侯麦的《狮子座》,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主要影响播报编辑二十年后,新闻界的大事宣传早已被忘却,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热已经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恼怒情绪终于平息,“新浪潮”现象也被纳入比较合理的范围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时期,它显得很混乱,连篇累牍的夸大其词的评论掩盖了它的真相,凑巧,它又与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政治动荡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两年后,“新浪潮”便融汇于电影整体之中了。重新站队,重新选择,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导演。许多人渐渐地被淡忘了,甚至永远匿迹影坛;另一些人实质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导演,与《电影手册》曾经那样激烈地抨击过的导演别无二致。克洛德·夏布洛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们与科班出身的爱德华·莫利纳尔、雅克·德莱、乔治·娄德耐并肩前进,一部影片接着一部影片,一块砖接着一块砖,列出了第五共和国最可观的影片目录……总之,“新浪潮”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新浪潮”至少有一个积极的贡献: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这种解放思想的做法影响了以后的年代。那时,在电影开始起步或正在复兴的国家中,青年导演们最希望掌握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由于这几点确实摆脱了陈规旧习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传奇。评价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1-2]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新浪潮和后朋具体区别是什么? - 知乎
新浪潮和后朋具体区别是什么?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音乐摇滚乐朋克(Punk Rock)独立音乐新浪潮新浪潮和后朋具体区别是什么?关注者71被浏览110,556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3添加评论分享12 个回答默认排序林艾舒摇滚乐等 2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摇滚流派定义和划分在国内有着层出不穷的争论。一个流行音乐流派不仅仅由它本身音乐属性决定,也与它诞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系,还和我们对它在整个流行音乐里的位置认知有关。然而我们国内并没有完整经历过西方流行音乐变迁,没有针对各个流派进行过辩论、阐述,建立较完善的评论体系,却能通过互联网直面五花八门的摇滚流派,仿佛一个三维系统以二维形式展开在国内乐迷面前。琳琅满目的一堆词汇,媒体做宣传,什么时髦就拿什么来用:英伦、盯鞋、新浪潮、梦幻流行!流派之间的区别原本就十分复杂微妙,在这种信息轰炸下,多少乐迷能搞清楚?题主问到的「新浪潮」与「后朋克」,是典型的两个在国内音乐语境里被曲解的流派。新浪潮与后朋克各自有众多子流派,而国内媒体或者企划人员多数在使用这两词时,只是窄化到了其中某一种,「新浪潮」就指泛合成器流行类,而「后朋克」则指泛Joy Division类。之前我曾提到过,上月Bandcamp聚焦所谓的中国“后朋克”场景时,很“不留情面”地指出就连中国后朋克教父P.K. 14严格来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朋克,原话:Even P.K. 14, who are routinely invoked as the "godfather" of Chinese post-punk, aren't really a post-punk band, and their varied discography shows no hard-and-true devotion to that classification.其实,和英伦摇滚一样,新浪潮与后朋克均属于特定时期的流派,如今西方评论界已不常给新乐队贴这两个标签,除非是说复古。新浪潮被用于音乐流派的时间大约是在朋克诞生之后不久,唱片公司为了弱化朋克的反叛特质,而选择使用新浪潮来做商业推广营销。与前者类似,后朋克也是从朋克衍生出的流派名词,用于描述朋克分离发展而来的更具艺术性和前卫性的一支。两者到后来均成为包含多种子流派的大口袋词,两者的子流派有重合之处,关于新浪潮可以参考这个回答:朋克和新浪潮有什么联系?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两者逐渐淡出舞台,被更细分的流派替代。关于流派的称呼还有一个容易让国内乐迷迷惑的地方是,英国与美国的评论界常常会有不同的命名选择倾向。例如,英国更喜欢后朋克,而美国更喜欢新浪潮,或者并非喜好问题,而是后朋克一词最早便由英国评论家提出并使用,而新浪潮则是由美国唱片公司提出并使用。类似的还有后来的独立(Indie)和另类(Alternative)。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作品先于流派,还是流派先于作品?假如小明,是一位后朋克乐迷。他很喜欢中国的后朋克乐队,比如海朋森、P.K. 14以及法兹,常说:后朋克牛逼。小明逢人介绍海朋森就说,这支后朋克乐队特别好。但小明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海朋森是后朋克乐队吗?以及另外一个问题,一支乐队第一张专辑是后朋克,难道他们终身都是后朋克吗?小明还没听作品,就已经在心里给乐队扣帽子贴标签了:“这种流派我不喜欢,那这个乐队我也一定不会喜欢。”唯流派论对于音乐欣赏和评论而言,无异于画地为牢。新浪潮也好,后朋克也好,还是其它什么流派,都是许多作品风格的集合,是为评论起来方便,通过归纳总结作品的风格特征所下的定义。然而在国内目前的瞎定义语境中,与其范范而空洞地讨论流派,不如老老实实回归作品本身。啊,我也不知道我瞎打这一堆做什么,也没有很正面地回答题主的问题,打扰了。编辑于 2020-05-25 15:22赞同 29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St.Jimmy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 机械工程硕士 关注这俩的定义在国际上也有点混乱,各大媒体和摇滚研究学者的观点也各有出入。其实不用纠结,一张专辑听起来是啥样就是啥样,贴什么风格标签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音乐本身。rym上介绍的还不错,我搬过来吧,懒得翻译了。Post-Punk 后朋: With its roots in the mid to late 1970s, post-punk emerged alongside the initial Punk Rock explos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While retaining punk rock's focus on trimming away excess, post-punk tends to place more importance on creating atmosphere and usually has more complex songwriting than punk rock. Musicians tend to be much more experimental, often incorporating influences from Dub, Funk, Krautrock, Art Rock, Experimental music, and Electronic music. Unlike New Wave, its more pop-based counterpart which emerged around the same time, post-punk often deals with more serious subject matter.Stylistically, the genre has a general backbone consisting of a prominent, pulsating sound and rhythm section of bass and drums. On top of this arrangement are atmospheric, spiky, interweaving lead guitar lines commonly described as "angular", creating a cold and melancholic tone with extensive use of minor key melodies. Vocals tend to be menacing, monotone and in some cases, even robotic.Public Image Ltd, formed after the implosion of Sex Pistols, are often heralded as the first post-punk band, although artists in the New York punk scene like Television had been much earlier playing an experimental style of punk rock that would later be classified by some as post-punk. Other (mostly British) bands followed, including Joy Division, Talking Heads, Gang of Four, and Wire and the genre came into its own in the late 70s, reaching its underground peak in the early to mid 80s.Post-punk's underground popularity helped create many offshoots. Its sorrowful atmosphere was merged with increasing theatrics and influences from Glam Rock to create Gothic Rock, which bands like The Cure and The Sisters of Mercy leveraged to great chart success in the late 80s and helped form the pervasive Goth subculture. The bouncy syncopation and overall funkiness of post-punk bass is exploited to its maximum in Dance-Punk which saw mainstream popularity in the mid 2000s. Coldwave, popular in continental Europe and especially France, was a colder, more methodical affair which took influence from the avant-garde and science fiction. No Wave was a New York-based movement which took influence from post-punk and punk rock but focused on experimentation above all else. Post-punk's first wave saw a decline in underground popularity after the mid 80s as it was subsumed by new wave, gothic rock, Alternative Rock, and Alternative Dance, all genres which took heavy influence from the original post-punk movement.After a period of declining interest in the 1990s, a mainstreamPost-Punk Revivalemerged in the early 2000s centred around the New York City scene, with bands likeThe StrokesandInterpolspearheading a movement which took influence earlier post-punk bands but had an increased focus on indie rock and pop song structures. This approach allowed the revival to quickly spread worldwide, with bands outside New York joining the fray, includingFranz FerdinandandBloc Party. The movement was incredibly successful with multiple bands obtaining chart hits and was heralded by publications such as NME as a "new rock revival", although it ultimately proved to be short-lived as other strains of indie rock took over by the mid 2000s. An underground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gen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2010s with bands likePreoccupationsandProtomartyreschewing the earlier revival's focus on accessibility and returning to the punk and experimental ethos of first wave post-punk.New Wave 新浪潮: New wave is a genre that appeared in the late 1970s, influenced by Punk Rock and Electronic music. It's characterized by agitated and busy guitar melodies alongside jerky rhythm guitars, an heavy reliance on synthesizers, "stop-and-go" composition structures, and a typical use of intricated percussive sections, sometimes with the help of drum machines. This intricated bea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new wave, beat-oriented music like Afrobeat and Disco also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movement. Power Pop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shaping of the new wave constellation, (e.g. through the Mod Revival sensibility) and participated of the separation from the punk roots, a detachment which became clearer with the 1980s synth-lead acts represented by a new wave sub-genre called New Romantic. The punk rock influence of new wave make it a close cousin of Post-Punk, the two genres evolving from punk rock at abou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Pop leanings of new wave, in particular toward Pop Rock and Synthpop, makes the genre distinct from the experimental, abrasive, angular angriness of post-punk. Overall, besides post-punk, new wave is also ethically, histor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close to a lot of subgenres from related subcultures in the 1980s, such as punk rock, power pop, synth pop, 2 Tone, Alternative Dance, etc.Talking Heads and Elvis Costello are among the most well-known new wave acts, and their fashion styles promoted the nerdy, suburban stereotypes of new wave artists. A number of new wave acts, especially New Romantic ones like Japan and Ultravox, lean toward a flashy and flamboyant aesthetic somewhat closer to what can be found in Glam Rock while keeping an overall arty and sophisticated image. Other significant new wave bands include Duran Duran, Blondie, The Cars, New Order and Devo, ranging from synth pop-oriented New Romantic style, to power pop, to post-punk.New wave music is also known for its numerous and various scenes, especially in Europe. Some of the best examples are Coldwave in Poland and France, Neue Deutsche Welle in Germany, La Movida Madrileña in Madrid and Novi val ("new wave") in Bosnia, Croatia and Slovenia. Like the UK and US scenes, these scenes were quite varied, and included not only new wavers, but also a lot of musicians from related subcultures and subgenres, such as post-punk, power pop, punk rock, disco, pop/rock, synth pop etc.One has to note that the term "new wave" is sometimes used as a synonym of "Synthpop", notably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n if this specific use of the term has fallen into disuse.编辑于 2020-05-25 16:07赞同 2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新浪潮(音乐领域一种类型)_百度百科
音乐领域一种类型)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新浪潮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7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新浪潮[xīn làng cháo]播报讨论上传视频音乐领域一种类型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新浪潮(A new wave,new waudio-videoe)是保留朋克音乐的叛逆与新鲜的活力,同时又迷恋于电子、时尚与艺术,风格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曲风起源于电子乐,摇滚乐,放克,迪斯科,斯卡音乐等。例如其中像 XTC 和 Nick Lowe 这样激烈有力的流行乐,或者Gary Numan 这样的电子合成摇滚乐队,以及像Graham Parker 和 Rockpile这样的复兴摇滚乐队。中文名新浪潮外文名A new wave,new waudio-videoe兴起时间70 年代末90年代初特 点朋克音乐的叛逆与活力结合电子风 格偏向于流行而上口的主调来 历法国记者1957年10月3日的快报法语名La nouvelle vague目录1音乐简介2风格3典例名单4消亡信息5来历6电影简介7代表人物8作品9科幻▪简介▪特点介绍▪过程▪作品影响音乐简介播报编辑朋克摇滚流行的时间虽然很短(约1977-1980),有人却把它与普莱斯利、"披头士"并列,认为是摇滚乐历史上强调反叛精神的第三次"革命"。不管怎么说,朋克摇滚的表现的确太极端了。可能为了逃避别人的指责,使自己不那么被人讨厌,紧接着朋克,出现了摇滚乐的一个新名“新浪潮”。 新浪潮的概念是模糊的。它可以看作是从朋克派生出来的一种摇滚乐,但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那些朋克乐队,而且力求在材料和演奏方面更具专业性。于是到了70年代末,英国很多朋克乐队,包括"冲撞"都变成了新浪潮乐队。英国的新浪潮代表人物是埃尔维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生于1955年),他将多种风格与摇滚乐相结合,剔除了朋克中极端的成份,使音乐听起来不显得那么喧闹。同时他也为朋克时期英国的摇滚乐走向专业化道路(使其具有音乐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新浪潮的概念在美国用得更为广泛,只要不是明显的朋克或带有先锋派特点的都称作新浪潮。其中,最重要的乐队是“传声头像”(Talking Heads),他们带领其他乐队从朋克走向新浪潮。 "传声头像"由领队戴维·伯恩(David Byrne,生于1952年)建立于1975年。他们避免奇装异服和舞台上的古怪行为,从现代的严肃音乐中吸取材料,产生一种更加复杂的风格,歌词经常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专辑《永不熄灭》(Remain in Light,1980)采用一种来自“简约派”创作原则的摇滚乐风格。在器乐伴奏中,使用了非洲的复合节奏,持续不断的音型贯穿始终,听起来就像是巨大的机器稳定而连续地生产出音乐来一样。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时还可感觉到雷盖音乐(Reggae,见下文)和其他黑人音乐的影子。新浪潮 作品风格播报编辑和那些主要的艺人们一样,这些昙花一现的乐队也表现出风格上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他们都偏好于流行而上口的主调、使用现代的人工合成的录制方法、并迷恋于稍微激进的行为方式。直到80年代早期,新浪潮仍被用来描述所有新的流行/摇滚艺人,特别是那些使用电子合成器的乐队,比如 the Human League 和 Duran Duran.80年代初MTV的出现使得新浪潮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电视上没完没了地播放新浪潮的录影带以使他们不断地被传播,于是本来被认为快要消亡的新浪潮在1982年的时候重获了新生。在这里补充一点,新浪潮在某种意义上也出现了NewSchool(以下称NS)和OldSchool(以下称OS)的分类,很多人把NS新浪潮和OS新浪潮搞混,因为它们本身都属于新浪潮,但本身的元素是不同的,OS的元素可以分解为POP+电子,而现代的NS的元素则变成了PUNK+电子。例如 the Human League ,Duran Duran 都可以被分为OS,而Polysics(日本)这样的乐队则可以分为NS。典例名单播报编辑Talking Heads,Blondie,the Jam,a-ha,ABC,The Fixx,Cheap Trick,New Order,Roxy Music,the Cars,EurythmicsCulture Club,Arcadia,Talk Talk,Culture Club,B-52's,the Cure,Devo,Duran Duran,Elvis Costello,Gang Of Four,INXS,Japan,Killing Joke,Modern English,the Police,the Pretenders,Simple Minds,Tears For Fears,Visage,Polysics,Luke haines,Black Box Record,The Auteurs,Cyndi lauper消亡信息播报编辑法国电影新浪潮事实上,1982年和1983年像 Culture Club, Adam Ant, Spandau Ballet, Haircut 100, 和 A Flock of Seagulls 这样优秀的通过MTV传播的乐队极其繁荣的年份。然而新浪潮最终还是在1984年消亡了,因为它的创立者们已开始转向制作更专业的音乐录影带,同时一批新的吉他导向的乐队如the Smiths 和 R.E.M.的出现,也捕获了那些靠学院传播的地下摇滚乐迷的注意力。不论如何,结果表明新浪潮的影响力要比它的批评家们所能料想的大得多,那些在90年代中期占主导地位的乐队—从 Blur 到 Weezer —都是在这种音乐形式的基础上提高的。准确来说,新浪潮并没有消亡,他进化成了一种更令现代听众接受的NS新浪潮。但一定要说消亡的话,则是属于20世纪的OS新浪潮。来历播报编辑新浪潮 中国“新浪潮”这个词最早来自法国女记者弗朗索瓦丝·吉罗(Françoise Giroud)于1957年10月3日发表于法国时事周刊《快报》(L'Express)的一篇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的文章,这篇名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报》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将二战后新一代法国青年统称为“新浪潮”。之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影评人皮埃尔·比亚尔(Pierre Billard)于1958年2月的《电影》(Cinéma 58)第一次运用到电影批评中,在文章中,比亚尔列举出一个法国青年导演的名单,名单上有22位新导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亚尔不无感慨地写到:“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但法国新浪潮运动,一般认为是从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出现的一批法国青年导演为标志,从此人们将这批青年导演通称为“新浪潮”一代。电影简介播报编辑(法语:Nouvelle Vague,英语:New Wave),来自法语La Nouvelle Vague,意为“新的波浪”的意思,特指从上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发生的一场电影运动,后来“新浪潮”一词被广泛用于其他电影史上其他国家在二战之后兴起的新兴电影运动。“新浪潮”在电影史中第一次被提到是在1954年,特吕弗的《论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中。他主张把“优质传统”,美化现实的电影改造成“作者电影”。新浪潮强调存在价值的荒谬性。特点如下:1:哲学上:受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思潮影响,唯心主义色彩浓厚,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强调直觉2:否认理性的能动作用,认为感觉,直觉是主要的3:宣扬“人性恶”的人性观4:宣扬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强调人与人的隔膜与猜疑,强调人生无意义。5:强调自我的精神存在为中心,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可能认识世界,重要的是内省。新浪潮贡献:对好莱坞的突破,扩大电影的视觉表现力,特别是在纵深调度和长镜头上进行挖掘,意识银幕化,闯入人的内心领域以及多样的结构方式。代表人物播报编辑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作品播报编辑戈达尔经常流连于巴黎的咖啡馆,或在水坝工地上当小工,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获法国让·维果奖。此片没有脚本,导演连夜突击对白,并在排练中进行修改。在后来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摄中还需导演向演员提示对话内容。他的这种即兴式拍摄风格大多数是实景、外景,独树一帜,蜚声国际。该片连同特吕弗的《四百下》等影片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戈达尔是一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导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视》(1963)、《美国制造》(1966)、《中国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生活,后期转向对左倾思想的研究。1959年,在特吕弗的帮助下,29岁的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狂人皮埃洛》等。科幻播报编辑简介“新浪潮运动”主要发源于英国科幻,是科幻文学史上继坎贝尔主导的“黄金时代”之后又一次有意识的文学探索,在此之前,科幻小说几乎被太空冒险类型所垄断,一些新生代作家认为:科幻小说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刻,而改革必须先从文学角度寻找突破口。倡导写作重心从描写外部物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关注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科幻文学引入了更广阔,更深入的天地中,而新浪潮的影响也波及到世界各地。 如美国作家罗杰·泽拉兹尼的《趁生命气息逗留》,法国作家塞尔日·布鲁梭罗的《猎梦人》(电影《盗梦空间》的原型)。特点介绍“新浪潮”影响下的科幻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故事性、可读性减弱2、文学性增强,表现手法更加多样3、题材更为宽泛过程美国科幻小说于战后传入英国,在英国赢得了大批读者。相当一批英国本土的科幻作家也在利益驱动下,为美国出版商写作。当然,前提是要适合美式科幻的风格,也就是由坎贝尔确定下来的那些风格标准。其实,这些“坎贝尔标准”,不仅仅是靠某个人的特殊魅力才得以流行开来,它们也有坚实的社会基础。首先,美国科幻小说自成一体,萌生于美国主流文学界之外,所以容易形成独立的风格。其次,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爱好者大多是青少年,他们自然比成年人更重视未来,追求对外冒险重于心灵探索,重视灵感、创意胜于重视文学技巧。这些特点都成为那个时代科幻小说的烙印。但是,“英国绅士”与“美国牛仔”之间毕竟有文化和趣味上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英国本土的科幻作家逐渐厌倦了美国科幻文学重视外在探索而不重视人性本身;重视创意、内容,而不重视文学性的缺陷。另外,在英国本土,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个单独形成的文学品种,与主流文学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们在创作时,更重视主流文学界的反应,想在他们那里博得彩头。不过,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其说是证明英国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平高,不如说是因为英国科幻小说的个性不鲜明。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新浪潮运动开始了。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英国的《新世界》杂志。这本杂志创办于1939年,在二战的战火中断续出版了几期。于1954年成为月刊。1964年夏,年仅二十四岁的科幻作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主编。此人15岁便缀学,以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的创作、编辑和搞摇滚乐为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也保存着年轻人的反叛精神。莫考克成为主编后,立刻开始推出一批革新的科幻作品,使得此前一直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国科幻新趋势拥有了展示自己的核心阵地。《新世界》杂志推出了巴拉德、奥尔迪斯等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反美国科幻重视科技发展的传统,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神学作为题材选择。并且大力吸取当时欧洲的各类现代派文学,如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手法,改变了坎贝尔时代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超现实情节的传统。同时,受欧洲文化界内省化和悲观主义日益浓厚的倾向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有美国科幻作家的乐观精神,常常描写个人在巨大灾难前面的消极和无奈,美式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代替。为了区别以前的美国科幻传统,其中一些作家们甚至将科幻小说的缩写“SF”赋予新的含义——“思索性小说”(speculativefiction)。1968年,女科幻作家兼编辑家朱迪·梅丽尔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编成集子,并定名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的名称由此而来。新浪潮运动的主力是英国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杂志上最早推出的作家。巴拉德于1930年生于中国上海,太平洋战争中被关进在苏州的战俘营。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太阳帝国》。1987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phenSpielberg)亲自操刀,来到上海将其搬上银幕。二战后,巴拉德进入了剑桥王子学院攻读医学,并开始业余创作,于1956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由于巴拉德早年灰暗复杂的生活经历,他对人性的理解颇深,也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倾向。在他创作的科幻小说中,经常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巴拉德的科幻代表作有《沉没的世界》(1962)、《燃烧的世界》(1964)和《结晶的世界》(1966),合称灾难三部曲。在《沉没的世界》中,来自两极的冰川融水淹没大地。在《燃烧的世界》中,毁灭文明的主角变成了旱灾。在《结晶的世界》中出现的灾难则是无法以科学知识来理解的全宇宙的结晶化。在这三部作品里,不再有以前的救世英雄,主要角色都是普通人,在毁天灭地的大灾难面前挣扎着。巴拉德的作品还有《终端的沙滩》(1964)、《暴行展览》(1970)、《海底飞船》(1976)等等。新浪潮的又一位主将是布里安·奥尔迪斯。他于1925年出生于英国的诺福克郡。二战时到缅甸服役四年。后来当过书商、编辑。其中于1961年到1964年,兼任过“矮脚鸡科幻丛书”的编辑。就在这段时间里,奥尔迪斯大量接触美国的科幻小说,并受其影响开始自己的科幻创作。1954年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处女作《犯罪记录》。1959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直航》。1962年,奥尔迪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温室》。这部作品描写了千万年以后的地球,由于自转速度逐渐下降,终于以一面永远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地表,人类已经退化成原始状态。主人公古连便是在这样的世界上探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说中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神秘色彩构成了迷人的艺术魅力。后来,奥尔迪斯还创作了科幻史著作《万亿年的狂欢》。他提出的将《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的观点受到世界科幻界普遍赞同。1978年,奥尔迪斯作为英国文化名人访华团的一员来到北京,受到邓小平的接见。1991年和1997年两次在中国举行的世界科幻协会大会上,奥尔迪斯均不顾高龄亲自参加。作为“新浪潮”运动组织者,莫考克本人也创作了许多科幻作品。其代表作是《瞧这个人》。“瞧这个人”是《圣经》里的一句话,指的便是耶稣基督。在小说里,持无神论观点的主人公乘时间机器来到公元一世纪的以色利,想说服当时的人们不要追随耶稣。结果发现当时的耶稣完全是个低能儿,其母玛利亚是个荡妇。而他自己则陷入命运的摆布中,阴差阳错地成了救世主,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由于不再以理性、科学为出发点,宗教题材也大量出现在新浪潮作品中。在法默尔的《江河世界》里,人类历史上生活过的所有的人都复苏过来,生活在一艘巨大无比的船上。这是基督教末世审判思想的直接艺术表现,已经无法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了。象二十世纪许多西方现代派文学一样,由于只强调表现作家的自我表现而不尊重读者的阅读需要,新浪潮的核心《新世界》杂志每况愈下,不得不靠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补助和主编莫考克自掏腰包来维持,六十年代末就停刊了。新浪潮运动也衰落下来。新浪潮运动将现代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带入科幻创作中,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丰富了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作为一种尝试,新浪潮本身确实给科幻文学留下了值得吸取的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新浪潮运动中产生的那些经典作品。不过,新浪潮本身更适合小资需要,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科幻的阅读主流。那种题材虚幻,表现上也重写意而不写实的手法,很难取得读者共鸣。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基本风格:题材幻想与手法写实,仍然主导着科幻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世界各地都偶尔有科幻作家尝试类似的写法,但没有什么人获得成功。除了科幻界外,新浪潮运动在主流文学界也几乎没有任何反响。这个事实说明,新浪潮运动只是单方面从主流文学那里引进创作手法,它对于整个文学世界的进步没有什么影响,其贡献远不及坎贝尔时代的科幻小说。毕竟坎贝尔领导他旗下的科幻作家们,创造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学品种。作品影响在美国,托玛斯·迪什、约翰·斯拉戴克、罗伯特·希弗伯格、菲利普·法马尔等人也接受这些创作手法。大洋两岸相互促进,形成了整个英语科幻文学中的一个新流派。不过,以笔者所见,美国最具有新浪潮特点的作者,要属菲里普·迪克了。1928年12月16日,迪克出生于芝加哥。童年时父母离异,成年后自己的婚姻生活也一波三折,前后结过五次婚。还有失业、吸毒等历史。到了晚年,才因《机器人梦到电子羊》一书被改编,进入小康生活。未几便于1981年去世。甚至没有看到这部影片的上演。前不久,斯皮尔伯格根据他的小说《少数派报告》制作了同名科幻片。菲里普·迪克的科幻小说以短篇为佳。《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被拍摄为《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第二类型》《冒名顶替》都被搬上银幕。他的短篇构思奇特,风格诡异。其小说的主要特点:远离新奇发明,描写高度地自我怀疑、对他人的不信任,主要人物都是小人物、边缘人,情节淡化,色彩阴暗,等等,都具有典型的新浪潮风格。迪克的长篇虽然构思都不错,但写作手法过于随意,枝蔓太多,显示了技巧方面的不足。其中,《城堡里的男人》堪称“乌托时科幻”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虚构了日德战胜英美,瓜分世界的故事。构思虽然极棒,但情节却很混乱。迪克的生活经历充分体现在作品里。他的人物们互相怀疑,猜忌,这种彼此提防就成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比如在《第二类型》里,几个身处险境的人彼此怀疑对方是机器人杀手,以至相互残杀。迪克笔下从未有一对恩爱情侣,夫妻之间都象陌路人一样彼此警惕。在《少数派报告》里,安德顿怀疑妻子和副手串通起来陷害自己。在《RH—3之谜》里,电视明星贾森一觉醒来失去了身份,妻子也和其他人一样不再认识他。甚至,迪克笔下的人物不仅从不信任他人,更充满了自我怀疑。《全面回忆》中的奎尔不知道自己是个普通职员还是一个星际间谍,《电蚁》中的普尔事业有成,却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机器人傀儡。《冒名顶替》里的沃尔曼坚信自己是地球人,结果却是外星人制造的冒名机器人。可以说,身份之谜和自我怀疑构成了迪克科幻的“母题”。有趣的是,这些身份之谜背后,体现着一个小人物的无奈。他们在真实社会中地位低下,而在幻想里却能左右人类命运。这在《全面回忆》中体现得最明显。本来只是个小职员的奎尔,最终却是童年时便与外星人订立和约的人类救世主。从菲里普·迪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世科幻作家和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的不同。那些宗师往往处在同时代文化知识界的高层,以俯瞰众生的态度来创作科幻小说。而迪克等现代科幻作家则是一群边缘化的人,过着边缘化的生活。他们如果想在科幻作品里描写英雄伟人和传奇业绩,往往很不真实。而他们真实的生活却往往不科幻。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新浪潮电影_百度百科
影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新浪潮电影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电影形式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1964年为终结时间。带头人为安德烈·巴赞,处女作有《漂亮的塞尔其》《淘气鬼》。中文名新浪潮电影外文名nouvelle vague产生时间1958年带头人安德烈·巴赞处女作《漂亮的塞尔其》《淘气鬼》终结时间1964年所属国家法国目录1简介2详细介绍3电影运动4拍摄主题5流派6电影始末7主要特征8主要影响9成果简介播报编辑(图)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详细介绍播报编辑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电影运动播报编辑(图)新浪潮电影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拍摄主题播报编辑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流派播报编辑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图)新浪潮电影1巴赞(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2 “新浪潮”电影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3 “左岸派”电影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 《长别离》电影始末播报编辑"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新浪潮"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新浪潮的昨天和今天新浪潮电影的诞生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 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国际影坛的。主要特征播报编辑“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采用低成本制作电影: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于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 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1964年,正是法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六位电影大师有了个念头——要拍一拍发生在身边巴黎的故事。在很多电影找不到赞助商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个便宜的办法:先用16毫米的胶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业发行。电影《小兵》主要影响播报编辑新浪潮的创作确实有很多新鲜玩意,但今天看来大多已是历史的一部分。看目前中国的情况,现实意义最强烈的,莫过于新浪潮曾经带来的体制变革。“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她长期以来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誉。1956年,瓦尔达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数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到北京进行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成果播报编辑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它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 领。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电影《芳名卡门》狂野的青春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青年电影”反对“爸爸电影”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儿子反对老子的结果。代表作家,作品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新浪潮电影运动,你知道多少? - 知乎
新浪潮电影运动,你知道多少?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新浪潮电影运动,你知道多少?影视平论法国新闻界把1958年至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大批青年导演和他们拍摄的具有强烈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统称为“新浪潮”,亦称“新浪潮运动”。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派别:新浪潮和左岸派新浪潮,又称“电影手册派”、“作者电影”:以《电影手册》为根据地,在巴赞理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下,大都以传记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往往集编剧、导演、对白、音乐,甚至制片于—身,拍摄非政治性的电影,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且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摄影方法: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更多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的表现;创造了肩扛摄影机、跟拍、抢拍等类似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大量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音响处理: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剪辑: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表演: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四百击》——特吕弗、《精疲力尽》——戈达尔左岸派:文人学者和作家为主要组成者,着力于二十世纪欧洲人文艺术领域的现代性的探讨,他们热衷于弗洛伊德、荣格,有着深厚的哲学和文学积淀以探讨人的存在和人的现代性的困惑为己任。主题: 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剪辑: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人为的压缩;镜头位置的颠倒;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循环剪辑,以音乐上的十二音符式的剪辑,也就是指剪辑上有意识重复或重现。音响:强调所创作的音乐是有意让人感知,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表演:一般选用舞台演员充当他们的演员。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引人注目的雷乃的推镜头是别具特色的,摄影机向前推进,使人感到它是向着现实深入和捕捉。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广岛之恋》——阿仑·雷乃关注影视平论 捕捉影像神韵微信ID:FilmPinghttp://weixin.qq.com/r/7klPVzHEHmxhrXU09xz8 (二维码自动识别)长按二维码关注影视平论联系我们如果你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电影,请加入我们的群聊:QQ群: 186854792不管你在哪里读到有知识价值的好文章,请记得随手发给我们:投稿邮箱:xuecaij_yyp@163.com 发布于 2018-05-08 22:53影视电影视频赞同 166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入学影史 | 法国新浪潮 - 知乎
入学影史 | 法国新浪潮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入学影史 | 法国新浪潮导筒入学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催生出的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电影的进步,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像记忆以及主体反思也成为了战后电影的重要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法国新浪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新浪潮影响波及了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虽然现在"新浪潮"电影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其留下的美学思想仍然在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影响。1、新浪潮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时间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法西斯垮台,使得左派势力遭受打击;斯大林去世,又让左派陷入茫然,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让中间派失望,一代年轻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文艺作品开始注意年轻人形成特殊现象,美国称为垮掉的一代,英国称为愤怒的青年,法国则被称为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新浪潮深受当时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尤其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1.1发展历程:1958年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我这个黑人》上映,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用新浪潮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随后新人第一次拍摄的影片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阿伦·雷内的《广岛之恋》也算在其中,1959年特吕弗《四百击》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确立了新人地位,这一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1958-1962年间有200多位新人拍摄了处女作,像一股潮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新浪潮电影运动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一部分是作者电影,新浪潮;一部分是作家电影,左岸派。1.2.1安德烈巴赞——新浪潮精神之父出生于1918年,逝世于1958年。他的理论为新浪潮运动做了开路先锋;影评文章成为了新浪潮电影的先声;创办的《电影手册》聚集了新浪潮主将的年轻评论家,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了西方轰动,使得正统蒙太奇理论受到冲击。法国新浪潮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或者统一的创作宣言,因为新浪潮极力推崇导演的个性,总体而言,他们的核心观念是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主要内容:(1)电影本体论——纪录本性(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于生活,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为写实主义的口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他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巴赞评价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生活中各个具体时刻无主次轻重之分的串联,本体论的平等从根本上打破了戏剧性的范畴。也就是说新现实主义和戏剧决裂,没有开始、中段和结尾,只有生活的流动。导筒Tip:写实主义理论会让艺术流于自然主义,取消艺术吗?巴赞在反对戏剧化、故事化的同时,提醒人们不要误会写实主义的含义,电影最终还是为了让生活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让生活在电影明镜中看上去像诗,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质。特吕弗的《四百击》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描写了一个12岁的男孩安托纳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来因为盗窃受到警察和心理学家的审问,被送到劳教营,最终逃跑出来奔向大海。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现实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为新浪潮崛起打下基础。(2)场面调度理论巴赞认为蒙太奇是在讲述事件,必然要对时空进行大量分割,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而景深镜头永远是在纪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巴赞希望电影工作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固有的原始力量,解释和阐释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需要艺术技巧;以上构成了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也有人称为景深理论和长镜头理论。场面调度最有意义的变革是导演和观众的关系,场面调度出于对观众心理真实的顾及,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戈达尔和特吕弗的电影观念和巴赞一脉相承。1.3新浪潮艺术特征(1)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随风来世、漂泊、离世,《筋疲力尽》最能说明;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新浪潮功绩之一在战胜了禁锢,力图真诚描绘男女爱情,暴露虚伪。不受制于善良和邪恶的传统观念,特吕弗《祖与占》最及代表性。(2)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照相性,摄影师侧重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者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拉乌尔·谷达尔是戈达尔形影不离的摄影师,拍摄了1959-1968年戈达尔全部电影。还有一部分是特吕弗的电影。制作费用低、周期短、实景拍摄和即兴的导演表演风格决定了摄影风格。谷达尔在摄影中常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创造了肩扛摄影、跟拍、抢拍等类似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在新浪潮的电影中,既有长镜头景深镜头的使用,又有一些灵动的移动摄影。从此,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震颤相继成为艺术手段。(3)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现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指示作为时空切割的手段,新浪潮的导演对电影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增加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入画出、淡入淡出等传统,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无疑加快了视觉节奏,减轻了繁琐冗长;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的长镜头与戈达尔的跳接和快速剪辑成为当代法国电影基本艺术手段。(3)音响处理、表演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增强真实感。有时候人物对白被淹没。那时候因为投资少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最省钱;与明星制度对立,启用大批不知名年轻演员,汲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及詹姆士·迪恩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风格。导演们也纷纷登场,出演角色。新浪潮的明星们表演完全摆脱了戏剧,真实、朴素、自然。评价:新浪潮对电影传统语言语法毫不在意,采用灵活制片制度,导演追求个人风格,形成了作者电影观念,影响了全世界。1.3新浪潮艺术特征(1)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随风来世、漂泊、离世,《筋疲力尽》最能说明;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新浪潮功绩之一在战胜了禁锢,力图真诚描绘男女爱情,暴露虚伪。不受制于善良和邪恶的传统观念,特吕弗《祖与占》最及代表性。(2)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照相性,摄影师侧重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者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拉乌尔·谷达尔是戈达尔形影不离的摄影师,拍摄了1959-1968年戈达尔全部电影。还有一部分是特吕弗的电影。制作费用低、周期短、实景拍摄和即兴的导演表演风格决定了摄影风格。谷达尔在摄影中常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创造了肩扛摄影、跟拍、抢拍等类似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在新浪潮的电影中,既有长镜头景深镜头的使用,又有一些灵动的移动摄影。从此,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震颤相继成为艺术手段。(3)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现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指示作为时空切割的手段,新浪潮的导演对电影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增加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入画出、淡入淡出等传统,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无疑加快了视觉节奏,减轻了繁琐冗长;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的长镜头与戈达尔的跳接和快速剪辑成为当代法国电影基本艺术手段。(3)音响处理、表演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增强真实感。有时候人物对白被淹没。那时候因为投资少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最省钱;与明星制度对立,启用大批不知名年轻演员,汲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及詹姆士·迪恩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风格。导演们也纷纷登场,出演角色。新浪潮的明星们表演完全摆脱了戏剧,真实、朴素、自然。评价:新浪潮对电影传统语言语法毫不在意,采用灵活制片制度,导演追求个人风格,形成了作者电影观念,影响了全世界。1.4重要导演戈达尔戈达尔是现代主义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现代电影语言的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进入《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从事专职的影评的工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筋疲力尽》《狂人皮诶罗》《法外之徒》等,主题和手法表现出鲜明的存在主义特征。贡献:始终不渝向好莱坞电影美学霸权发出挑战,力图冲破已经定型的传统叙事。成名作《筋疲力尽》虽然有一个大致的故事框架,但是事情和事情,情节和情节之间并没有因果的相互联系;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拒绝传统剪辑原则,采用跳接的新的剪辑方式。特吕弗新浪潮主将之一,是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突出代表,特吕弗不仅在法国影坛站稳脚跟,而且始终如一保持了自己的艺术特性,被公认为代表法国电影的艺术家之一。代表作品:《祖与占》讲述了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是特吕弗新浪潮时期电影的成名之作,采用无技巧的剪辑,取消蒙太奇剪辑,真实自然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四百击》自传体电影的代表,很多情节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虚构的。创作风格:践行作者电影的理论,大多用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影片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早期影片在叙述方式上打破了线性因果的模式,代之以看似琐碎的生活事件的串联,努力还原生活本真面目;是长镜头理论的实践者,在《四百击》中用大量连续长镜头处理场景活动,结尾处安托万抛向大海的镜头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长镜头。2、左岸派电影左岸派形成于50年代末期,因为成员大多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所以被称为左岸派。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探索早于新浪潮,和新浪潮有共同的爱憎,但他们公开拒绝新浪潮,亚伦·雷内的《广岛之恋》正好赶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们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代表作品: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兰·罗伯-格里叶《欧洲特快车》左岸派比较新浪潮在时间上没有一定的界限。2.1创作风格:影片明显侧重人物内心描写,与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探索有着某种联系,但在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中,内心世界是他们的唯一关心。内心高于外部现实,左岸派导演提出了双重现实;这样的追求让左岸派电影一方面探索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和外部现实结合,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成一种容易被公众理解接受的高级现实主义。更多吸收哲学、心理学、文学的新观念和创作理论,有的人本来就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因此左岸派在创作上十分复杂,他们是一个集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大成的美学流派。(1)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连。例《广岛之恋》中姑娘爱上敌军士兵,《长别离》中战争夺去军官回忆。大多描写中产阶级、二流演员、酒店老板等。(2)摄影采用灵活的摄影方法。又是侧重镜头静止,有时强调画面流动。不采用谷达尔肩扛摄影机的方式,在摄影机移动的过程中讲究构图和布光。雷乃的推镜头是别具特色的,摄影机向前推进,使人感受到现实的深入和捕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就是使用这一手法。(2)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在剪辑之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类影片价值百分之七十来自剪辑效果,格里叶称自己是电影剪辑派。左岸派导演认为电影剪辑所能表现的东西远无止境。他们在剪辑上有过这样的尝试。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化入画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压缩;镜头位置颠倒,例如《广岛之恋》中闪回的先后顺序倒置的安排;镜头并列出现,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循环剪辑,以音乐上的十二音符式剪辑,有意识重复或重现。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他们强调所创作的音乐是有意让人感知的,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广岛之恋》曾以七个主题曲构成;左岸派的文化修养更高,因此对台词的处理和自然音响的思考更细腻复杂。除了作曲还要进行音响和环境声音设计,他们称为音乐的演出。(3)表演一般选用舞台演员作为演员。与新浪潮自然主义手法相反,他们有意识地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突出了演员的身份和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把银幕和观众距离拉开。2.2评价:左岸派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现实搬上银幕,触发观众情感和选择,左岸派是对商业电影的强力冲击。从这个意义上看,左岸派电影是五六十年代法国的先锋派。2.3重要导演:阿仑·雷乃雷乃是左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雷乃十分注重剧本的作用,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常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代表作品《广岛之恋》主题是人道主义的反战,将现实和回忆并置,采用相同氛围中的跳切,相似转换、声画对位等,构成的是战争对人精神、心灵深层次的伤害。3、新浪潮之后的法国电影80年代,法国电影出现模仿好莱坞的模式,拍摄高成本制作,例如《玫瑰的名字》《情人》等。80年代后,代表作品《巴黎野玫瑰》《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他们认为电影首先是画面,因此精雕细琢完美的视觉画面,吸引和震撼观众,运用流行时尚、高科技器材或者广告商业中的手法,装饰一个相当传统的情节。发布于 2023-06-28 16:52・IP 属地江西电影史影史法国留学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可以介绍下法国新浪潮电影吗? - 知乎
可以介绍下法国新浪潮电影吗?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法国电影欧洲电影法国新浪潮可以介绍下法国新浪潮电影吗?《筋疲力竭》没太看懂显示全部 关注者25被浏览44,12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8 个回答默认排序YellowHealer一起去商业的田野,听听市场的故事 关注法国新浪潮电影是以《电影手册》五虎将(戈达尔、特吕弗、里维特、夏布洛尔、侯麦)和左岸派(如马克、阿伦.雷乃、瓦尔达、德米)为代表,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电影流派。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新浪潮”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在艺术上突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同时,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跳接;很少使用隐喻。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左岸派为其分支。哲学基础来自存在主义。代表:夏布罗尔《表兄弟》,特吕弗《胡作非为》,戈达尔《精疲力尽》,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电影流派名词解释关键词:个人色彩,作者电影,存在主义。如果还嫌不够且条件允许:1.了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社会背景。2.推荐看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著作以加深认识。《局外人》当小说看,若有时间,阅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哲学根源。3.多看同类作品以拓宽视野。《狂人皮埃罗》《法外之徒》《四百击》……4.多看豆瓣上有关此类电影的影评。2023年大年初一更新:看到很多朋友都赞同了收藏了,其实我既不是电影专业的,也不是哲学专业的,介绍大差不离,但细节我不敢保证准确。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这些是战后到七八十年代欧陆流行的哲学,由于一部分新浪潮电影延伸到了九十年代(比如侯麦的作品),所以说受到的哲学影响还是比较复杂的。千万不要随便百度一下再加上知乎搜索,套着我的回答去显摆,我只是一个初级爱好者,希望借助这个回答让大家对新浪潮电影有一个最初的认识。用不完整不严谨的知识在内行人面前夸夸其谈是很拙劣的。我现在已经不常看电影了,觉得20年的这个回答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吸引大家初识应该也够了,毕竟那也是我刚对新浪潮电影有一点认识时候的回答。希望电影能够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想深入了解时代背景,请将wg、五月风暴、赤军、嬉皮士联系起来观看。编辑于 2023-01-22 01:03赞同 76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远方微信公众号“抽屉电影”(choutim) 关注信仰与质疑是对于一件事情反映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面,这种对立在宗教中尤为常见,虔诚的教徒们信仰宗教中的众神,然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却对于他们敬奉的所谓的众神予以鄙夷的目光。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这两种情感是相互共通的,且能很好的同时存在,然而当宗教信仰四散弥漫的时候,能发出来不同的声音就显得尤为可贵了,这种不同的声音不失为一种变革。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部反宗教类型的影片,这种“反”体现在对于教条的质疑上面,同时引发人们面对宗教的时候,多一些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本片就是伯格曼的经典影片《处女泉》。《处女泉》说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农场主,全家都信奉上帝的存在,且对于上帝的教条深信不疑。某一天,农场主送自己的小女儿去教堂,仆人从往,路上伺候。结果去的路上遇到了三个牧羊人,他们合伙侮辱了这个女孩,然后将她杀害。夜幕降临,这三个牧羊人来到了农场求宿,农场主的老婆认出了他们想要出售的衣服其实是自己女儿的,而一同跟随女儿的仆人这个时候赶了回来,她坦言了这一切。愤怒的农场主杀死了这三个歹徒为女儿报了仇,然而自己却违背了自身的信仰。伯格曼的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如果看一看这个电影产生的背景的话,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一定意义上带动了整个欧洲电影的发展,而这个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电影大发展期间的思潮毫无疑问具有一种革新的意义。二十世纪自由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的时候,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于权威的质疑。而本片毫无例外,这种质疑是显而易见的。上帝曾经以一种无所不能的存在深深根植于欧洲诸国以及全世界大多数信仰基督教的国度,然而在二战之后,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宗教开始褪去了他的权威的外衣。以往上帝被描述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真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之所以人们开始了对于上帝以及其他宗教的怀疑,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宗教的式微。尤其是二战期间,天主教为了能排除异己,甚至仆从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这是自身最大的丑闻。因此,二战结束后,人们的宗教信仰就渐渐的淡了,对于神的信奉远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这种信仰体系就会分崩离析。本片就是这种分崩离析在现实中的一次实际操作行为。虔诚的农场主自以为信奉上帝能带给自己好运,能帮助自己逢凶化吉,然而现实却狠狠的给了他一巴掌,自己的女儿在去教堂的路上惨遭不幸这是多么痛的领悟。领悟到这一点的农场主并没有被信仰压制住心头的怒火,他大开杀戒的时候,观众们已经看不到这个曾经的信徒的虔诚的一面了,当他选择将小男孩摔死的时候,这种行径几乎与恶魔无异。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对农场主的这种行为感到理解,但如果换成同样信奉宗教,信仰上帝无所不能的基督教徒呢?农场主的行为显然是最大的打脸,因为基督教崇尚宽恕,崇尚和解,崇尚包容。即使是最残暴的狂徒,当他选择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时候,上帝也会网开一面的。然而农场主的这种行为无疑是破坏了基督教的这种信仰,而这种破坏如果出自一个基督教徒之手的话,就更加让人震惊了。而导演在营造这种破坏的时候,还不忘了让一个基督教徒选择性地进行了旁观,我们不能忽视片中的另一个人物,那就是仆从的女子,而这场灾难的源头也与这个仆从的女子脱不了干系,因为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她认为发生的这一切是自己之前的诅咒得到了应验。所以,农场主的女儿才惨遭毒手,而诅咒的应验正说明了上帝的存在,宗教信仰的坚定。然而农场主最后的行为却击碎了自己心中坚定的信仰,毫无疑问,当农场主选择杀死这几个牧羊人的时候,上帝的存在就显得可笑了。然而本片并没有在这样简单的对比中结束,农场主找到了自己女儿的尸体之后,挪动尸体,尸身的下面却流出了涓涓的泉水。这样的场景再一次地彰显了某种宗教信仰的正确,之前对于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的女仆,一下子重新变得坚定了,然而农场主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却是一个事实,这里,观众们会再一次迷惑,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受到上帝的保佑,什么样的行为上帝会选择无视。而这种游离的标准再一次让这个农场主困惑了,同时困惑的也有仆从以及别的旁观者。以上,这就是伯格曼的《处女泉》的全部表达,在我们今天看来,质疑宗教信仰再简单不过了,然而在六十年代,这样的质疑会产生一种让人困惑的结果,然而伯格曼最终还是这样做了,因此,伯格曼不一般。发布于 2021-05-01 15:15赞同 1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什么是法国新浪潮 - 知乎
什么是法国新浪潮 - 知乎首发于每天一个剪辑小知识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什么是法国新浪潮无限边疆Infinite跑的慢耳边是闲言碎语,跑的快耳边是风声法国新浪潮 是 1950 和 60 年代的电影运动,也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之一。它也被称为“Nouvelle Vague”,它催生了一种新的电影,这种电影对主流电影制作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革命性。一群为《电影手册》撰稿的法国评论家认为,电影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意义。捕捉真实人类情感的能力和“缺乏诚意。”他们觉得这些电影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格格不入。有不少著名的法国电影导演参与了这场运动,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洛尔、埃里克·侯麦、雅克·里维特、路易斯·马勒、阿兰·雷奈、阿格尼丝·瓦尔达和雅克·德米。他们的电影的特点是拒绝电影传统法国新浪潮特点:不强调的情节和对话通常是即兴创作的跳切而不是连续性编辑外景拍摄手持相机长镜头直接声音和可用灯光(现场录音,通常不调整灯光)革命性的技术几十年来,主流电影制作,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为如何制作电影设定了标准和“规则”。法国电影制作人了解这些规则……然后将它们扔出窗外。更小、更轻的相机通常从三脚架和手持设备中“解放”出来,为他们的电影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非线性和碎片化的剪辑成为另一个重要且令人兴奋的贡献。几十年来,每个镜头 A 都在逻辑上引导到镜头 B,在信息中没有留下任何空白,以免观众感到困惑。现在,在这些法国电影中,逻辑成为次要关注点。The Discarded Image 的视频突出了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做出的激进选择。他的电影《 筋疲力尽》 成为这场运动中最杰出的电影之一,并开始了任何电影导演中最激动人心、最艺术的职业生涯之一。塔伦蒂诺和斯科塞斯新浪潮对电影制作和电影制作人的影响不容小觑。整代电影人都受到这些电影的影响,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和马丁·斯科塞斯。塔伦蒂诺甚至以戈达尔的开创性电影Bande a parte(局外人乐队)命名他的制作公司 A Band Apart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cois Truffaut) 时代最好的电影之一《朱尔斯与吉姆》发布于 2022-05-20 20:42新浪潮法国新浪潮法国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每天一个剪辑小知识每天分享剪辑相关的
新浪潮 (豆瓣)
新浪潮 (豆瓣)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影讯&购票
选电影
电视剧
排行榜
影评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0)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Jacques Audiberti /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阿兰·德龙 / 多米齐亚娜·焦尔达诺 / 雅克·达克米纳 / 克里斯多夫·奥顿特 / 罗兰·阿姆施图茨 / Cécile Reigher / 洛朗斯·科特 / Joseph Lisbona / Véronique Müller / 乔·谢里丹 / Belkacem Tatem / Violaine Barret / Hubert Ravel / Pascal Sablier / Raphaël Delpard / 布里吉特·马尔文 / Steve Suissa / François Germond / Maria Pitarresi / 罗兰·基林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瑞士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90-05-23(法国)
片长: 90分钟
又名: New Wave
IMDb: tt0100274
豆瓣评分
引用
7.7
751人评价
5星
27.7%
4星
35.8%
3星
31.7%
2星
2.8%
1星
1.9%
想看
看过
评价:
写短评
写影评
分享到
推荐
新浪潮的剧情简介
· · · · · ·
富家女偶遇流浪汉,将他带到了家里,当发现一种自己都无法接受的爱意开始萌发之时,就设局将之除去。未死的男人改换身份回归,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报复。到结尾,爱情似乎在换了身份和位置二人之间真实地展开了。
新浪潮的演职员
· · · · · ·
(
全部 26
)
让-吕克·戈达尔
导演
阿兰·德龙
饰 Lui / Roger Lennox / Richard Lennox
多米齐亚娜·焦尔达诺
演员
雅克·达克米纳
演员
克里斯多夫·奥顿特
演员
罗兰·阿姆施图茨
演员
新浪潮的图片
· · · · · ·
(
图片15 · 添加
)
新浪潮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让-吕克·戈达尔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的音乐
8.0
德国玖零
7.9
各自逃生
7.6
第二号
7.7
一切安好
7.7
快乐的知识
7.9
侦探
6.7
斗争在意大利
旋转木马
7.2
在黑暗的时代
我要写短评
新浪潮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9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
有用
梦野千秋
看过
2023-09-02 20:54:20
江西
果然接受不了戈达尔后期的实验电影,似乎进入了一种后现代语境,直接推翻了新浪潮以来他自己一手创建的现代电影体式。大胆拆解一切要素,跳脱失焦的对白、支离破碎的场景剪辑和乱入的音轨,甚至也不再需要表演,只有叙事还保留着依稀可辨的脉络,勉强维系住了七宝楼台的外在构架。影像的作用在哪里?与其拍电影不如直接读剧本,可看性还更高些。
10
有用
TWY
看过
2018-08-10 00:54:36
让-吕克后期作品的开端之作。承认吧,说什么话都是在掩饰自己对本作的一知半解,不过它却始终散发着优美的气息,如同最好的音乐一样,旋律虽然抽象,但在聆听时依旧令人愉悦和满足,临近结尾时那一段华丽的长镜头实在美妙;总的来说,“精通法语”是理解戈达尔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他已经将他对影像和声音的解构精确到了这门语言的每一个词根当中。
10
有用
益暄
看过
2012-06-20 11:59:21
你拍的不是电影,是一幅文学风景画;再次感叹戈达尔的文学素养之高。
3
有用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1-12-31 01:05:23
8.5/10。①富人女主与流浪汉男主之间先是充满权力差异(因阶级导致)、随后又出现权力关系变化的复杂爱情故事。②通过诗情画意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极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舒适的音响、诗意盎然的台词等营造了充满悲剧感的浪漫氛围。③通过摄影、台词、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不少多音轨)、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
8.5/10。①富人女主与流浪汉男主之间先是充满权力差异(因阶级导致)、随后又出现权力关系变化的复杂爱情故事。②通过诗情画意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极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舒适的音响、诗意盎然的台词等营造了充满悲剧感的浪漫氛围。③通过摄影、台词、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不少多音轨)、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同质于《爱的挽歌》的问题:叙事脉络太具体,导致信息量过载,也许可以处理地更模糊点甚至彻底抹去(即处理成「旋律」),这样会更有诗意(正如戈达尔后期那些电影一样)。
具体长评
(展开)
4
有用
里相玉
看过
2023-05-24 23:27:08
浙江
重看,有点明白这部在讲什么了。相当于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在资本现实中梳理出工作问题,从工作厘出爱,从爱到倦怠,从倦怠到死亡,从溺水到复活(超验入场),再度溺水到伸手拯救,不回头-俄耳甫斯神话,园丁-自然美-事物命名之前-卡门。JLG里把浪解释为“可见物与自身有关,它穿过我并在观看时成为我。可见之物在可见之物中缠绕,可穿过并激活我以及其他人的身体,如果能理解此浪的诞生何以是我的风景,我就能理解其他封闭...
重看,有点明白这部在讲什么了。相当于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在资本现实中梳理出工作问题,从工作厘出爱,从爱到倦怠,从倦怠到死亡,从溺水到复活(超验入场),再度溺水到伸手拯救,不回头-俄耳甫斯神话,园丁-自然美-事物命名之前-卡门。JLG里把浪解释为“可见物与自身有关,它穿过我并在观看时成为我。可见之物在可见之物中缠绕,可穿过并激活我以及其他人的身体,如果能理解此浪的诞生何以是我的风景,我就能理解其他封闭的世界、自身之外的风景”能否经历海洋,能否从上次的经验中获益,或许就是这一浪(vague)和上一浪的区分所在,新之为新。这部有更好的字幕吗?
(展开)
>
更多短评
195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新浪潮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好奇吗
2019-05-22 22:18:21
力比多之战:纯粹的给予与接收
—《新浪潮》(1990 戈达尔)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as a swimmer, painting, from the main Heaves safe to shore, then turns to face the drive Of perilous seas, and looks, and looks again, So, while my soul yet fled, did i contrive To turn and gaze that dread pass once more Whence no man yet came ever out al...
(展开)
12
0回应
收起
持人的摄影机
2023-02-14 18:55:37
《新浪潮》:故事概括与视听概要(短评写不下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故事 富人女主与流浪汉男主之间先是充满权力差异(因阶级导致)、随后又出现权力关系变化的复杂爱情故事,其中权力关系的一大转折是女主试图掩盖她淹死了男主的消息(后来反转男主并没死),而男主假冒成另一人并以此消息勒索住了女主。后来,就在男主眼看要成功淹死女主从...
(展开)
1
0回应
收起
吴昊昊
2008-10-01 20:19:03
不就是浪潮么
新浪潮与安静的恋爱都是有联系的 我早就说过 戈达尔越往后的影片就是越包容 复杂性的结构 比如 我的一天 手淫 幻想恋爱 王菲 机关枪 妈与狗 夜晚与白天的汽车 善良 底层的苦力或者叫服务员 最后东家给他们奔驰车 为的是成全 男性是秘密 女性是钥匙 同样 我觉得也可以 女性...
(展开)
4
7
0回应
收起
>
更多影评
3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哪里有的看
来自小新
14 回应
2023-08-17 01:39:42
求中文字幕啊
来自Noanswer
1 回应
2023-08-17 01:39:21
Top5
来自
2023-07-12 22:07:52
前和后
来自junelee
2006-04-03 23:21:03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4条)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Bonjour la France 电影篇
(麦子)
90年代《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年度十佳
(桃桃林林)
TSPDT影史最佳电影1000部(2016年版)
([已注销])
TSPDT1000大电影(2015)
(劉圍觀)
美国著名影评人rosenbaum最喜欢的100电影(世界篇)
(ForbidenPlanet)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橙子橙
昨天
想看
北海
昨天
想看
茉莉丢掉了J
3月6日
想看
1196人看过
/
5118人想看
订阅新浪潮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朋克和新浪潮有什么联系? - 知乎
朋克和新浪潮有什么联系?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音乐摇滚乐朋克(Punk Rock)New Wave(Rock)朋克和新浪潮有什么联系?关注者462被浏览84,18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21 条评论分享14 个回答默认排序林艾舒摇滚乐等 2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之前排名最高的答案并没有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朋克和新浪潮有什么联系?但他也说对了一点:新浪潮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能说它是一种风格,因为它其实是一种气质。 新浪潮(New Wave)的概念到最后变得非常宽泛,什么乐队都可以是“新浪潮”了。而那个答主所说的气质,也就是他所列MV中体现出来的视觉上的“现代性”,是新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一个就是MV音乐的节奏,是不是让你很想“抖腿”,或者说跳舞呢?而@李明进 的回答,说得很对,也许只是因为字数太少,让很多人不敢点赞。那我就帮她扩充一下。以下回答的参考资料主要来自于密歇根大学出版的Are We Not New Wave?: Modern Pop at the Turn of the 1980s,有兴趣深入研究的乐迷可以自己去找电子书来看一下。其实维基百科说的还是比较清楚了。回答开始。在1976-77年的美国和英国朋克大爆发时期,“新浪潮”是作为一个和“朋克”同义的术语出现的。但是在1978年至1979年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浪潮”逐渐从“朋克”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它被用于描述那些有着朋克的尖锐特性(反叛、政治对抗等)、但却更加新潮和高雅以及更让人容易接受的朋克音乐人(punk-related artists)。这背后的推动者便是大厂牌,大的唱片公司。对于它们来说,“朋克”这个标签意味着特定而有限的市场,于是换成“新浪潮”便显得高大上,且易于营销。当时有评论家便称“新浪潮”是注了水的“朋克”。除此,新浪潮和朋克有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讨厌七十年代那些在巨大体育场演出的“华丽的”摇滚明星,讨厌那些“装逼”的前卫摇滚团体,比如Pink Floyd、Yes以及Led Zeppelin。当时英国新浪潮乐队The Sinceros的Mark Kjeldsen便说;“我们不会站在舞台上认为自己是流芳百世的摇滚乐队,然后满嘴性别歧视的言论...”Blondie的Chris Stein说的更直接:“七十年代的所有东西都是垃圾。(Everything is bullshit in the ‘70s.)”新浪潮音乐最根本,也是最容易辨别的特点是,新浪潮乐队回归了被七十年代的绝大多数乐队抛弃了的,摇滚的特性:danceable(适合跳舞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乐迷很难找到一个快节奏的摇滚歌曲,而那时大多数的摇滚乐更缓、更内省和更复杂,都是些前卫摇滚和硬核摇滚。那时在美国受欢迎的乐队,比如Led Zeppelin并不被认为是一个“伴舞乐队(dance band)”,而是“下酒乐队(drinking-beer-in-the-high-school-schoolparking-lot band)”。除了Led Zeppelin这种硬核摇滚,再看那时风头正盛的前卫摇滚,又有几首歌的节奏适合跳舞?(或许Disco的出现也和这个原因有关,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反观新浪潮音乐,从歌名(the Go-Go's的“We Got the Beat”,The Jam的“Beat Surrender”,Squeeze的“Farfisa Beat”以及Elvis Costello and the Attractions的“The Beat”)到专辑名(Blondie的Eat to the Beat),再到乐队名(英国和美国各有一个乐队叫做The Beat)都体现出对节奏感的重视。能随之起舞的节奏几乎已经成为了新浪潮音乐的必要因素。但不仅仅是在国内,在西方摇滚界要想像界定“朋克”一样,界定“新浪潮”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总有模糊的地方。原则上说,“新浪潮”音乐的共性在于它的现代性,令人耳目一新或者大胆的创意(排名第一的那个回答便主要在强调这一点,可以看看他给出的MV)。但这样的描述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新浪潮音乐听起来是什么样的,也不能划分听众的范围。因此被标记为“新浪潮”的音乐跨度极大,比如1983年出版的手册性质的书The Trouser Press Record Guide to New Wave Records,将新浪潮分了很多的流派:power pop, technopop, rockabilly, electrofunk, art rock, two-tone等等。而在1985年的音乐作品合集Who's New Wave中,更是把新浪潮音乐分成了超过130种不同的流派。因此这才有了New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将“新浪潮”定义为:在七十年代末期的朋克音乐之后出现的,“几乎没有意义(virtually meaningless)”的高度灵活的音乐形态。在1980年的记录洛杉矶朋克运动的纪录片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中,朋克杂志Slash编辑Claude Bessy面对镜头这样说道:我有一个绝佳的消息要向全世界宣告,根本没有“新浪潮”这种东西,它不存在,它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当你想要和那些无聊的老套的摇滚乐队划清界限,但又担心说自己是朋克而被踢出游戏,一毛钱也拿不到的时候,你就委婉地说自己是“新浪潮”。的确有新的音乐出现,有新的地下摇滚诞生,有噪音,有朋克,有强力流行(power pop),有斯卡(ska),有乡村摇滚乐(rockabilly),但新浪潮,连屁都不是。因而“新浪潮”,作为“朋克”较为温和的表兄弟,在西方流行文化界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它没有朋克那般目的明确,社会性、政治性强值得研究,一方面却定义宽泛而模糊,所以很少有人去厘清新浪潮音乐的种种特性,结果到现在大家都搞不明白新浪潮到底是什么,只能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总的一句,新浪潮以朋克的替代品的形态出现,和朋克一样,它具有直接而简洁地表达形式,但却比朋克更现代(modern)、更加新潮(stylish)、更具跳舞导向性(danceable),但由于用得太多,涵盖太广而几乎可以用于描述八十年代初的所有英美摇滚乐队。推荐一张音乐合辑,网易云上有,Going Underground:66 Smash New Wave Hits。虽然有些信息错误,但至少可以大致体会一下“New Wave”的跨度。最后,我觉得不用太在意这些标签。将摇滚分门别类,个人认为,除了方便讨论外,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一些人。————————————题外话:楼下有一位“匿名用户”,嘘,他叫郭佳,别说是我告诉你们的。他的那篇回答,以及他专栏文章中所讲的内容,说得更细(不熟悉的人可能会看迷糊),也更具指导性,提到了很多具体的专辑和音乐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他的回答和文章。知乎的摇滚迷们就应该像这样多多讨论,交流一下嘛,普及一下基本的摇滚常识。编辑于 2017-04-09 14:16赞同 3331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匿名用户有两个新浪潮,美国含义的新浪潮,英国含义的新浪潮。这只是同一个词,含义完全不同。英国新浪潮和朋克没有关系,第一轮新浪潮时候受后朋影响很大。当然你说朋克后朋一家亲,这话也没错。美国新浪潮,是因为美国朋克早起并不是风格而是运动,大家相似之处不多,一开始公司拿新浪潮当标签推销这批乐队,朋克=新浪潮。之后,乐评区分真正纯粹比较脏比较地下的吉他摇滚的那一系叫朋克,把融合了时尚新元素的,洋气一点的朋克叫新浪潮而已。这个词基本上80年代中期以后就不再用了。80年代初曾经有美国人均新浪潮的盛况,这个词不要深究。仔细听,很多新浪潮其实是艺朋、后朋。美式新浪潮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脉络:自华丽摇滚起的摇滚现代化潮流,纽约妞、Iggy Pop 等原型朋克时期的开创承接自 CBGB、Max's Kansas City朋克运动的那批乐队,其实真正后世意义的朋克的只有 Ramones、the Dead Boys、 the Dictators这几个而已,其他的不那么朋克,也不是英国意义的后朋克(虽然概念上更符合后朋克),基本上那一系列都可以归入新浪潮。所以,美式新浪潮起源本质上和朋克同时的,虽然名词要更晚出现。承接自英国Graham Parker、Elvis Costello、Ian Dury、Nick Lowe、Joe Jackson那一系列偏主流领域的唱作人,带有朋克风格和讽刺、反思主题的那一系。其中部分音乐人的起点是 Pub Rock,一个同样是对 Punk 运动的回应的小运动。受到英式新浪潮影响,结合了 Synth Pop 的那一系,The Units、Wall of Voodoo(颇像咖喱怒汉)、The Cars (不过他们也挺 Power Pop 的)的部分作品等等。Television、Talking Head、Devo、Pere Ubu这些美式后朋、艺术朋克,不那么英国后朋的后朋。英国XTC、the Pretenders、Squeeze甚至 the Police、U2之类的很多被归入学院摇滚的,也是在美国被叫做新浪潮代表的。(这一系本主题就不介绍了,回头单独写,不过不要以为他们不属于美式新浪潮)这个词当时滥用到什么地步呢,有个说法叫By the early '80s, new wave described nearly every new pop/rock artist所以也不用太纠结,我们缩小点圈子,仔细听,他们还是有共性的:比较偏流行,不太复杂,不太攻击性,不太过于内省黑暗。 即使主题严肃,也包装在流行的外衣之下音色、编曲的现代化,『时髦』;很多具有融合元素(Funk、雷鬼、电子)很多都有 MV,并且因为 MV 红的......英式新浪潮呢:英式新浪潮本质上和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是一个大的风潮。New Wave,新浪潮,在英国是新浪漫的超集,在美国,泛指后朋和各种现代感的摇滚,包括英国含义的新浪潮。新浪潮是个和 MTV 电视台开播紧密结合的运动,所以要想了解新浪潮,光听歌是绝对绝对不够的,必须要结合 MV 一起看。以英国含义而言,在合成器流行之外,音乐本身要带着一点潮流感、时髦感,对成员的形象和着装也有要求。除了新浪漫诸人,新浪潮的代表乐队,是新浪漫的全部,再加上主要是Gary Numan、The Human League、OMD 这些几张死,中期以后 Duran Duran、Depeche Mode这些常青树(后来因为新浪潮这词没人用了,他们的音乐也不算新鲜感了,就也没人用来形容他们90年代以后的作品),还有老妖怪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早期几张、Kraftwerk中期几张、中老年最爱舞厅大咔New Order。总得来说,音乐上,新浪潮风格并不是特别类似,有些是典型的后朋转新浪潮,阴郁、黑色,对后面的哥特有启发作用,稍晚一点一些团同时还玩工业;有些是典型的流行摇滚、Glam Rock、Power Pop转新浪潮,明亮流行;YMO,发电站则是怀揣着实验的骨子,把流行当做实验、行为艺术的一部分来做的骨子里的学院派艺术家;有些则是Disco、大流行一路过来的,加上时髦的电子乐元素而已。借这个问题说下英国新浪潮25 songs that shaped New Wave新浪潮之型听下这个歌单,自己思考下。我搬运下我的专栏,不打扰关注者就匿名了分类学 - 新浪潮、新浪漫、华丽摇滚与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New Romanticism, Glam Rock & Synth Pop) - 知乎专栏编年史 - 新浪潮 78 - 79 萌芽 - 知乎专栏编年史 - 新浪潮/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80- 81 巅峰 I - 知乎专栏编年史 - 新浪潮/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82 巅峰 II编年史 - 新浪潮/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83 巅峰 III编年史 - 新浪潮/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84-85 衰落编年史 - 新浪潮/新浪漫/合成器流行 New Wave 86 - 尾声美式新浪潮看这里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74-77 萌芽 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78 开端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79 爆发I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80 - 爆发 II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81 - 加州井喷 III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81 - 其他爆发 IV郭佳:编年史 - 美式新浪潮 New Wave 83 - 89 尾声看完,自己判断朋克和新浪潮有何关系。编辑于 2019-07-22 08:48赞同 1511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